自述曰母狗的感觉(曰母狗的感觉)
这养是培养的意思,气当然不是说去氧吧里吸的氧气,也不是空气,而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所以,仁义礼智的固有并不是先天的固有,而是存养的固有。(陈来,2017年a)也就是说,人禽之别在于有无四心,而君庶之别则在于能否存养四心。
因此,孟子的明心与存心总是前后相随、紧密相连。(同上,第142页)张岱年认为孟子性善之一面是仁义礼智之端,这是先天具有的,孟子以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强练成的。当然,因存养的不同出现相倍蓰而无算者,正与下文未尽其才相合。明心所明的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明人皆有仁义礼智之端,明人皆有成就道德的根基。四、结语 孟子论述的心有四端之心和仁义礼智之心的不同,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和仁义礼智之德的不同,由四端之心、仁义礼智之端出发言性善,针对的问题是人禽之别,相应的工夫是明心的工夫,形成的理论是性善立本论,说明人皆有成德之本。
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换言之,绝大多数当代学者认为孟子性善包含仁义礼智之端和仁义礼智之德,但在性本善与性向善这两种观点对峙之前,学者们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而在这两种观点对峙之后,学者们才将二者区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5】但是,礼与豐之不同,并不能否认二者意义上的关联性。
【13】对于乐的分析,有学者从器与文层面区分乐的存在形式,前者指音响的物质承载者,后者指音响的具体组织形态,其中,‘器与‘文还应包括舞具和舞蹈形态等内容14。10林沄:《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83页。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在原始部落间很少见,也和在文明民族中一样。作为传统文化索引词的礼乐,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而在日常生活中渐趋隐退
一统之初、秦火之后的汉代社会,迫切需要从幸存的三代文化与百家智慧中寻找长治久安的经验与依据,而孟子所提供的,恰恰是解民倒悬平治天下(《孟子》)的方法。诏令有意将孝文皇帝临天下与文王之治岐对举,以彰显汉文帝的德政举措比肩于周文王的地位与影响。
汉代诏令是帝王意图的最真实体现,也是文化思想与政治权力博弈的第一现场。目前可见的汉文帝43篇诏令中,与《孟子》相关的达21篇,尤其在涉及保民、抚孤、养老、振贷、省刑、薄税、重贤等方面体现尤为突出。而在这一过程中,孟子又是一个继往圣,开来学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孔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中国文化史》),那么孟子则成为链接起三代智慧、轴心文明与一统背景要求下的学术文化的重要一环。这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载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生机活力的原因所在。
而汉灵帝的寥寥数言,又均来自对孟子士人精神相关语句的信手拈来与完美化用,由此也足以看出对孟子士人精神的熟稔与认可。所谓为真儒,讲的正是对士人人格精神的建构。系统梳理汉文帝诏令及相关谥诏能够发现:其一,《孟子》的仁政记载在文帝诏令中占据较大比重。以上诸例无不提示我们,文、景二帝对《孟子》中仁政记载的高度认可。
更为重要的,无论是涉及至善道还是为真儒,孟子在汉代文化重构过程中的首要身份,都是三代文化与轴心时代智慧的传承者和记录者。通过对历经百家争鸣、辩难吸收、秦火之祸而流传至秦汉的三代遗存及轴心时代智慧的搜集、选择与承继,汉代最终确立起适用于统一局面的文化价值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特点不仅在汉文帝执政初期诏令中体现明显,还贯穿了汉文帝的整个执政阶段。例如,司马迁率先将孟子与孔子并列,以表彰二者不肯枉尺直寻的守道精神。
汉灵帝叹服于姜肱的人格精神,从而手诏地方政府,要求尊重姜肱心意,不再勉强征召。此外,汉代对孟子士人精神的推尊同样并不局限于士人阶层,汉灵帝给姜肱的手诏更是汉代推崇孟子人格精神的集中代表:(姜)肱抗凌云之志,养浩然之气,以朕德薄,未肯降志。其中所承载的支配着中国人心灵的观念以及周代的社会和政治元素(《中国思想之渊源》)也成为建构统一帝国文化体系与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来源,以及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优秀文化基因所在。据《后汉书》记载,姜肱博通《五经》,颇具盛名,面临生死抉择不惜舍生取义,不因汉桓帝褒扬所动,不为曹节专权所屈。(《后汉书》)该诏熟练化用并高度概括了孟子的尚志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而且贴切概括了姜肱盛名的由来。孟子士人精神被高度认可 钱穆在评价孟子在汉宋之学中的地位时指出:志善治,必自孔子上溯之周公。
不仅涉及养孤老、减刑罚、薄税敛、求贤等与仁政密切相关的内容,甚至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以及处理淮南王谋反等事件上,也对《孟子》以大事小舜封弟象等思想有所借鉴。班固也多次将孔孟并称,强调二者在士志于道问题上的一致性: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答宾戏》),舍生取谊(义),亦道用兮(《幽通赋》)。
可见,汉文帝即位之初即已将《孟子》中记载的文王之政作为施政蓝本对待。孟子学说建构汉代文化的作用 东汉学者赵岐曾评价孟子学术价值说: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
州郡以礼伏顺,勿失其意。为真儒,乃自孔子下究孟轲。
该诏令所称颂的汉文帝通关梁、罪人不孥、恤鳏寡孤独、尊长老等仁政举措,无论在思想倾向、先后顺序还是具体措辞上也均与《孟子》高度相似。三代以来的社会理想与春秋以降的士人精神,也因其承继改造而得以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落地生根、焕发生机,继而流传千载、泽溉百世。【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此后,汉灵帝以玄纁征召,又被姜肱所拒。
纵观姜肱一生所为,恰恰是对孟子士人人格精神的切实履践。也正是因此,在秦火之后、典籍不征的情况下,保存相对完整,地缘、师承关系相对明晰的《孟子》迅速被社会接受。
其二,与之相应,汉景帝元年十月,汉代官方又化用反映孟子仁政思想的王道可得闻与篇作《定孝文帝庙乐诏》,该诏是对汉文帝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内容与《孟子》高度相似,为我们理解汉文帝施政理念与孟子仁政思想之间的关联,再次提供了有力佐证。刘向盛赞孟子是大儒名儒,为当世冠。
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与之相应,高度推尊并频繁记载(周)文王之政等平治天下之法的《孟子》,也成为统治阶层效法周道的重要文献来源和理论依据之一。
这一说法,代表了世人对孟子在士人精神建构问题上的普遍认同。作者:李华】 进入专题: 孟子 秦汉文化 。文帝元年相继颁布的《振贷诏》《议除连坐诏》《养老诏》,涉及抚恤鳏寡孤独、罪人不孥、老者衣帛食肉三个层面,无论是主题还是具体用语,都与《孟子》对文王之政的记载若合符契。昔许由不屈,王道为化,夷、齐不挠,周德不亏。
汉代是士人价值重构的转捩期,无论是士人、硕儒还是帝王,无不对孟子士人精神予以高度关注与认可。为士大夫阶层提供士人人格精神依据。
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然而作为时代风气的代言者,以上诸例的出现又实为必然。
在这一文化重建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儒学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形式脱颖而出,成为汉代主流学术思想。(《孟子题辞》)赵岐的评价恰恰概括了孟子学说在汉代文化建构中的两大作用:为统治阶层提供王政记载。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